新闻中心

销售“寒冬” 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发布时间:2015-2-10

   导读:8月19日,江西早稻收购已进入尾声。在此之前半个多月的收购大战中,大米加工企业纷纷出手,少数企业甚至打起了价格战。规模小、成本高、国外大米低价冲击、销售渠道无法打开等因素,让不少加工米业正面临“生死劫”。
 
  2012年始,我国大米加工企业开始步入“寒冬”,姚富米业的生存状况已成为全省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的缩影。专家指出,此类企业应该加大整合力度,进行产业链延伸,否则必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部分企业半停工
 
  今年姚富米业早稻收购价格为3.6元/公斤,加工后售价为4.4元/公斤,而行业平均收购价为3.2元/公斤,加工后售价3.6元/公斤。刘和平说,公司利润微薄,无竞争优势,日常生产都难以维系。
 

销售“寒冬” 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面临难题
 
  南昌县粮食局监察科雷姓工作人员介绍,南昌县共有200余家大米加工企业,其中半数处于半停工状态。与南昌县类似的是,新建县过去百余家大米加工企业如今剩下不到30家,其中10家有业务才开工。新建县粮食局行管科负责人感叹,今年全县又有10余家企业关停。
 
  经营米业已有12年的上饶市富饶米业公司总经理汪步饶对此也颇有感触。汪步饶谈到,我省稻谷资源丰富,由于大米加工技术含量低,经营门槛低,2004年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中小型大米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上饶就涌现上百家,竞争相当激烈。多年大浪淘沙后,上饶市大米加工厂已不足20家。
 
  全国大米加工产能利用率低
 
  我国稻米加工产能过剩,多、小、乱的现象继续存在,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加剧了“稻强米弱”现象。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顾问刘与忠说,截至2011年底的不完全统计,稻米加工企业为9400多个,产能为2.85亿吨,而实际加工量只有8200万吨,仅占生产能力的28%。
 
  “事实上,未进入登记和统计的小型大米加工厂遍布城乡,数以万计。”刘与忠说,这些加工厂设施简陋,多属家庭式作坊,其加工能力多则年产几千吨,少则几百吨,且每年都在新粮上市季节就近收购,加工两三个月即停。由于成本低,上市快,效益也好。近几年的基本情况是,小型大米加工厂微利,大型米厂亏本。加工产能过剩,特别是小型米厂过多的结果是:在收购季节抬价抢购,在销售市场竞相销售,使稻米市场乱象环生,最终导致“稻强米弱”。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说,目前全国大米加工产能利用率很低,比小麦、玉米、油脂加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低,这值得关注,全行业面临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提升利用率的问题。
 
  我国粮机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民营资本进入稻谷加工机械生产领域,不仅丰富了稻谷加工机械装备的种类,更为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进入稻谷加工机械生产领域,不仅丰富了稻谷加工机械装备的种类,更为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国内其他行业机械厂商和民营资本如牧羊集团、湖北银泰集团、浙江耀江集团等,就是乘此东风开始进入稻谷加工装备生产行业。国内其他行业机械厂商和民营资本如牧羊集团、湖北银泰集团、浙江耀江集团等,就是乘此东风开始进入稻谷加工装备生产行业。
 
  随着民营资本进入稻谷加工机械生产领域,原国有粮机厂开始逐步转让给民营资本。这些粮机厂自主开发了多种新型装备,在大中型稻谷加工厂普遍推广应用的主要装备有立式碾米机、低温升碾米机、大米抛光机、大米滚筒精选机、大米色选机、重力谷糙分离机、糙米精选机、大米保鲜包装机、米糠膨化机、低破碎提升机、配米装置等。随着民营资本进入稻谷加工机械生产领域,原国有粮机厂开始逐步转让给民营资本。这些粮机厂自主开发了多种新型装备,在大中型稻谷加工厂普遍推广应用的主要装备有立式碾米机、低温升碾米机、大米抛光机、大米滚筒精选机、大米色选机、重力谷糙分离机、糙米精选机、大米保鲜包装机、米糠膨化机、低破碎提升机、配米装置等。
 
  然而,面对技术开发能力超前的跨国企业,我国土生土长的稻谷加工机械企业,资金薄弱,研发能力差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技术开发能力超前的跨国企业,我国土生土长的稻谷加工机械企业,资金薄弱,研发能力差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内粮机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粮机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著名粮机制造公司的差距显著,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先进制造装备数量、档次相去甚远,机械产品在设计水平与制造工艺方面还达不到国外先进水平。
 
  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能力上更是无法与其相比,自主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仿制产品多。不少民营企业自己没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协加工再进行组装来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自1998年来,由于缺乏行业管理,大多数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设备造型落后,外观粗糙,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工艺性能低、能耗高,无故障时间短,使用寿命短。
 
  国内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一两个品种,厂与厂之间互相恶性竞争。这在国内面粉加工机械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单机生产堪称全球之冠,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能完整生产面粉生产线能力的企业,甚至没一家能同时提供磨粉机、清粉机、高方筛三大主机的厂家。使用国产设备配套新建的面粉厂,试车时,有多达一、二十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参加调试,众多厂家参加调试人员沟通协商不畅,调试工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国际跨国公司提供的是包括工艺设计的完整配套生产线,设备质量有保障,车间整齐有序,工艺成熟可靠。试车时,技术人员配合默契,不扯皮,调试工作效率高。


(来源: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 返回 >

上一篇:销售“寒冬” 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下一篇:泰国商务部呼吁加工商囤积大米以推高价格